女儿考上了大学,父母摆酒宴请亲朋好友,录取通知书也大方展示给亲朋看。作为父母的,这一刻是感到欣慰的。虽然王琴的女儿,上了UCLA导演系,月薪八万美元。李焕英还是为自己的女儿找补。等女儿露出了成教 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李焕英并没大发脾气。骑车带着女儿的时候,还在向往女儿将来的发展。期待女儿开着汽车带着她。可惜突如其来的车祸,让喜剧变成了悲剧。

李焕英从农村进入胜利化工厂,成为了一名青年女工,穿着蓝色工装,她的命运就进了一步。她和文田偷偷恋爱三年,后来成了化工厂第一个买电视机的人。她对女儿的母爱,打动了我和老婆。

女儿为了让李焕英高兴,装盲人姑娘,帮她买到了电视机。为了让李焕英在排球比赛中一展身手,她想尽办法让李焕英组队参赛,虽然没有拿到冠军,但是成功地让厂长注意到了李焕英的拚劲儿。女儿竭力想让李焕英和厂长的公子–沈光林成一对儿。她认为李焕英会有改变命运的机会,会有位高权重年轻帅气的人娶李焕英。没想到,母女酒桌上的一番交谈,李焕英选择了文田领了结婚证。看到这里,我能共情了。我们人生中的几件大事:升学、求职、工作、婚姻。往往最初的选择,就是冥冥之中最好的选择。如果让我们再次选择,也许还是会坚定自己当初的选择。

女儿的努力,除了让李焕英高兴之外,其实对李焕英的命运没起什么作用。故事的最后,沈光林在追求李焕英一周,闹得人尽皆知,无颜继续留在化工厂,选择去了深圳找工作。他还拒绝了厂书记老爹给他安排的深圳办事处主任职务。他把这个位置留给了王琴。王琴借助于这个机会,开始了自己的命运的提升。

其实影片的最后,我也感动的落泪。除了期望儿女有一番作为,父母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一家人相亲相爱,快快乐乐,这也足够了。

个人观点

导演贾玲在影片中表达了出来她对母亲的感恩,这奠定了影片的大基调。女儿所做的一切,都是想让李焕英高兴。影片叙事连贯顺畅,很抓观众的心理。儿子陪我和老婆一起看,他也笑得前仰后合。那个”打铁娘子队“的牌子一出来,儿子就哈哈大笑。

影片里面有一些现实的观点,让人不得不赞同。

作为父母,不能免俗,还是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出人头地、光耀门楣。在把握时机上,还真显露出现实中的竞争与倾轧。化工厂第一个买电视,这个第一,就让李焕英和王琴争得不亦乐乎。

合唱排练《霍元甲》主题曲,沈公子给大家示范唱了四次。可惜四次都不一样。本来众人不耐烦了,特别是沈公子说他爹很快就不是厂长了。有人要站起来跑路,没想到沈公子跟着一句话,升书记了。大家立马换了一副面孔,继续对书记公子逢迎。特别是那个字正腔圆的播音腔说沈公子普通话标准,还真是讽刺。

沈公子从小到大,学习和工作,都是厂长一手安排。唯一的一次自己做主,选择的相亲对象,居然没选择和自己走到一起。选择了烧锅炉的文田。

人与人之间的阶层还是很明显的。 我始终记得在省政府工作的伯父说过,人与人是平等的,但是现实的社会阶层差异是始终存在的。当时我上了初中,还憧憬自己能通过自己努力改变自己命运。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是处于工薪阶层。从中国到美国,所处的社会地位并没有改变。

这样想来,还是有些让自己有些灰心丧气。但是,我需要做的是要维持现在的局面,不要因为疾病、失业还有懈怠,让自己所处的阶层滑落。

在八小时之外的努力,更能展现一个人的软实力,我需要给自己的儿子作出表率。自己督促,自己我激励。

能够看高质量的书籍、电影作品,能够欣赏音乐,能下好国际象棋,踢好足球。

如果是寿命70-80岁来看,还剩下一半的时间,我能够改变的东西还很多。要做有客户的产品,贴近客户需求,总能赚到钱的。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未来还是有机会的,强身健体,努力读书写字。 好的习惯坚持下去,一年,三年,五年,量的积累会带来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