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博客-四火的唠叨,作者从华为,转到亚马逊,最后到了Oracle,看作者的文章,和自己走过的路很相似。

2008-2020自己工作学习历程

我在08年到2013年在同一个公司做了5年,生活上比较舒服,工作和技术上比较平淡。自己尝试了学管理、考博士,后来选择考托福和GRE,申请出国留学。

2013年7月飞美国念书,从自己的舒适区走出来。2013年8月到2014年5月,两个学期学得辛苦,2014年跟硕士同学做作代购,为了赚一点钱,浪费了很多时间。忙的时候忙得晕头转向。闲暇时间,看了太多的电影、视频和网文。在自己松懈下来的时候,遇到了两位好老师,给于我忠告,让我警醒。他们说我作为外国人,要在美国生存下来,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时间,要比其他美国同学更加努力才行。他们让我利用自己每分每秒去读书,去练习编程,夯实算法基础,强化自己的科研能力。2015年5月初顺利毕业,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二个硕士学位。

2015年5月15日,开车12个小时投奔湾区的亲人,开始在湾区艰难地找工作。整个过程像个无头的苍蝇一样,乱打乱撞,面试过Apple的职位,因为刷题不到位,技能还有欠缺,没拿到offer。2015年6月底在前同事的推荐下入职一个垂直电商公司,从头开始做NodeJS开发,还学了DevOps相关的技能,例如Prometheus,ElastciSearch,还有Docker等等。2015年12月底工作告一段落。2016年1月离美回国探亲。

2016年2月20日,飞回美国以后,重新找工作。4月初在Paypal拿到了一个口头offer,但是因为PayPal的招聘冻结,结果没能入职,得到的教训是不要太相信口头的东西。在求职面试过程中,认识了一些刷题面试的朋友,有一种找到组织的感觉。当时有卡耐基梅隆计算机的几位硕士毕业生组织大家刷题,还有他们创立Bittiger这个创业公司,收费教大家如何刷题转码找工作。其中一位无偿地组织刷题小组,一开始有30多人参与,组织了几次,我也上前写代码,觉得很有挑战,在自己电脑面前刷题,和在一帮人面前写白板,这个感觉和压力还是很不一样的。因为我们大多数人没有CMU的Wi-Fi链接,所以只能凭记忆现场硬写。再后来,大组的活动因为场地受限被搁浅了。我们几个人刷题积极份子,组成了一个小组,另外找了一个会议室刷题。组织过几次,因为大家陆续找到工作,刷题活动告一段落。认识了几个刷题的好朋友,例如Chris,孙哥,Kenny,磊哥,Fan,大毅等。以后的两三年,我们还经常聚会,相互推荐工作。

2016年8月1日在朋友的推荐下入职了一个创业公司做医疗器械,用读硕士学习的iOS开发技能,做iOS开发工程师。工作两个多月以后,拿到了华为北美研究所的外包合同,入职以后,学习和工作都有较大的进步。 2017年8月接到猎头电话,开始面试Visa,2017年9月中旬入职Visa。在Visa的三年,技术上有进步,家庭生活也变得稳定,有点老婆孩子乐炕头的感觉。在Visa工作的第3个年头,因为升职希望不大,于是自己的重点转到家庭上来,从而在工作上不如前两年勤奋,被老板抱怨了两次,心里萌生去意。

2020年疫情开始前,已经面试VMware和微软,2020年3月签了微软的offer,4月远程入职了微软,6月底举家迁往西雅图。在微软工作的一年,技术上有进步,但是不如在华为那段时间明显。究其原因,就是我对自己放松了要求,没有实打实地读书、练技术、写文章和做总结,做事情总是浮于表面。

2021年2月大组有6位员工获得升职加薪,我被刺激到了,还是需要努力,现在还不是养老混日子的年纪。

四火的唠叨 - 七年工作,几个故事

翻看四火的唠叨在2015年8月22日的一篇文章, 《七年工作,几个故事》,摘录如下:

随着经历的增加,我更加佩服和尊重那些在面对各种困难的情况下,敢于迈出改变那一步的人。

如今,在我每天上班的 van 上面,一车都是博士(除了我)。我们每天一起上下班,吐槽各种工作生活上的奇葩事情,可能是一天最快乐的时间。大家都有一些悲催而牛逼的历史。比如有学雷达专业博士毕业的,家里已经两个小孩,决定转行改学计算机,这可是真正的转行。半年时间,关在家里,拼命刷题、夯实基础,顺利拿到自己满意的程序员工作 offer,这让我们这些计算机和相关专业出身的人都感到无比佩服;还有一位则是最近找工作,家里已有一子,每天要照顾小孩,还有没法腾出时间,他说他只能开夜工,晚上学习。最近几个月一直在面试,已经拿到了好几个 offer,package 都非常棒。

我记得我老婆说过,这一行的好处就在于,不用托关系,不用送礼,只要靠自己。不担心丢掉工作,拿的钱还干干净净。

看什么破鸡汤文啊,那么多鼓舞人心的例子,就在身边。

四火的唠叨-《职业生涯下一站》

【我的感受】: 作者能够持续的学习,能够选准时机切换跑道,这一点很重要。自己的成长要有适合自己的线路。未来3年能在云计算、大数据和分布式处理上,提升自己的技能。写出总结文章,来与技术高手分享。

离开华为后,加入亚马逊,先在全球配送的团队学习业务;然后到销售预测团队接触了一点 machine learning,维护一个 HA service,也做了不少 data visualization 的工作,期间算是开始正式和 big data 打交道;之后发现自己对大数据的处理是个短板,就来到如今的团队,用 Spark 在 EMR 上为海量的商品计算成本,同时也花大量时间给亚马逊内部开源的分布式 workflow 贡献代码,这段时间也是我对分布式系统学习最多的时期。

Posted on 11/20/2017 by 四火

在亚马逊已经呆了六年多了,想起第一次换工作的情形仿佛还历历在目。如今,就在我还有半年多就将迎来我第十个工作的年头,经历了骑驴找马的面试,不久我将迎来第二次职业生涯的重大变更,下一站:Oracle,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

我的工作经历,可以用多样来形容,也可以用乱七八糟来形容。其中的原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客观的原因是项目和团队的需要,本来工程师团队如同资源池,就是要去解决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由当时的境况和市场决定的。主观的原因是,我本来就是一个领域涉猎相对广泛的程序员,而且兴趣三年两头自己都弄不清楚,有时候这未必是好事,但是这也让我得以尝试各种风格的项目和团队。

具体来说,毕业之后进入我的第一家公司华为,做过服务端 service,之后到电信服务商的现场开局;短时间几个月内也尝试了一下移动端 iOS 的开发,觉得兴趣并不在此;接着从无到有快三年时间做了一个大型的 portal,这段时间可以说是我初步强化 full stack 技能的时期。离开华为后,加入亚马逊,先在全球配送的团队学习业务;然后到销售预测团队接触了一点 machine learning,维护一个 HA service,也做了不少 data visualization 的工作,期间算是开始正式和 big data 打交道;之后发现自己对大数据的处理是个短板,就来到如今的团队,用 Spark 在 EMR 上为海量的商品计算成本,同时也花大量时间给亚马逊内部开源的分布式 workflow 贡献代码,这段时间也是我对分布式系统学习最多的时期。

如上,回过头来看,很多领域都有涉及,优劣各具。能够有这样多不同技术领域的经验,这于我自身而言我显得宝贵,但又折射出,自己却依然没有选定一个明确而具体的方向,还停留在一个广泛的摸索学习阶段。我给自己的计划是,还有四年我就三十五岁了,到那时我希望自己可以有足够的经验来评估这一切,既包括深度,又包括广度,从而逐渐明确一个未来想专注的方向。而现在,还有四年时间供我继续尝试和补白。这里有一个平衡,像跷跷板一样,一头是自己熟悉的,一头是自己不熟悉但是想去熟悉的,前者更自如、更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后者则往往是兴趣之源。把握好二者的平衡是我的一个目标。既要能让自己掌握的技能有用武之地,又要找到自己不熟悉的兴趣点。

想起在亚马逊期间,学习了一些 AWS 的知识,cloud 是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领域,但是实际上却从来没有过机会在真正的云团队工作,我很感兴趣但是没有经验。因此在衡量评估手中的几个 compensation 差别不太大的 offer 中,只有微软的 offer 和 Oracle 的 offer 是明确给我在 cloud 团队(微软的 Azure,Oracle 的 OCI)工作的机会的。因此最终我从它们中间选择加入这个我认为有潜力但是也挑战十足的团队。做了一些 research,相比而言,Azure 已经成熟,OCI 还有很多从无到有的工作要做,无论成败,值得去试一试。从 iaas、paas 到 saas,这座金字塔上,我终于能够有机会第一次把精力放到 iaas 这一层上面,这将是我从未有过的体验。

朋友问我离开亚马逊不可惜吗,老实说,非常可惜。我非常确信留在亚马逊我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即便我已经呆了五年多了,我依然发现有太多有趣的项目我可以去尝试,各种兴趣点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匹配的团队。但是我需要把自己放到市场上去重新评估自己,既是新的和巨大的挑战,也是通过报酬的形式来对自己评估和认可。朋友告诉我,跳槽总是越跳越难,因为给你的回馈越丰厚,别人对你的期望也越大。如果不能抓住机会,职业生涯的进步就会延缓下来,而这样的延缓有时是很难再迎头赶上的。举例来说,毕业三年内应该具备的能力和工作到第十年是完全不同的,而到了第十五年,又会有完全不同的要求。这个行业发展太快,快到没有时间停下来踌躇喘息。

如果说第一次跳槽是从华为跳到亚马逊,从中等城市南京跳到大都市北京,从传统电信软件跳到互联网行业,那么这一次,没有在同样的层面上发生巨大的改变,却要尝试在一个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加入一个历史不那么悠久辉煌(指的是团队历史而非公司历史),却野心勃勃的团队。当然,一样的是把自己放到人才市场上掂分量,一样的是做出了缜密和细致的考虑,决定下得既犹豫又坚定。犹豫是因为在做出选择前,争取和评估了自己未来的各种可能性,这个过程徘徊冗长;坚定是因为在明确自己感兴趣和想提高自己的领域以后,这个目标就方法从大雾中浮现一样,很快清晰起来。

最后,如同在 2011 年年末第一次换工作一样,祝自己在新的环境和团队中顺利成长,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